欢迎来到 糖豆在线观看免费版-百度百科
全国咨询热线:0781-986906
新闻中心
古代社会最重视忠诚,魏徵多次易主,却能成为大唐的忠臣良相
  来源:糖豆在线观看免费版-百度百科  更新时间:2023-12-06 10:41:08

原标题:古代社会最重视忠诚 ,古代魏徵多次易主 ,社会视忠却能成为大唐的最重徵多主却忠臣忠臣良相

#头条文章养成方案#

魏徵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,提到他,诚魏次易所有人都会想到著名的良相“贞观之治”,想到他与李世民之间君臣知遇的古代佳话。然而 ,社会视忠我们若进一步审视魏徵其人 ,最重徵多主却忠臣就会发现原来在进谏之外 ,诚魏次易他还是良相一个难得的“多面手”。

一  、古代做“良臣”不做“忠臣”

“忠诚”是社会视忠封建时代评价官员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,所谓忠臣不事二主 ,最重徵多主却忠臣“贰臣”往往是诚魏次易要受人鄙夷的 。然而魏徵事二主却仍为名臣 ,良相甚至死后得到了“文贞”的谥号 ,“忠”与“贰”是怎样在魏徵身上实现统一的 ?

魏徵出身于山东(指崤山以东  ,下同)一户普通贫寒的家庭,早年参加瓦岗起义 ,跟随李密却未得重用 ,降唐之后他又以太子洗马之职辅佐太子李建成 ,甚得礼遇。魏徵意识到李世民对李建成的储位构成严重威胁 ,便劝李建成“ 早为之所” ,但这个建议并没有被李建成采纳 。后来,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,诛杀李建成 、李元吉 ,他质问魏徵 : “汝离间我兄弟,何也?”魏徵却不卑不亢地回答: “皇太子若从徵言  ,必无今日之祸。”

李世民有意招徕东宫旧臣中的有识之士,但这些人在贞观朝廷未免尴尬,魏徵却直白又巧妙地化解了尴尬 。他并不否认自己曾对李建成尽忠尽职,他鲜明地展露自己的态度 :为人臣 、在其位、谋其事 。其中暗含的一层意思是 ,玄武门之事乃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,而非简单的兄弟不睦 ,既然李建成在斗争中失败身死 ,那么我一致可以以我的才智为你所用。

展开全文

玄武门之变

关于忠臣 ,魏徵颇有自己的一番议论。他说: “愿陛下使臣为良臣,勿使臣为忠臣。”这样“不做忠臣”的论调是极标新立异的 。他解释说: “良臣,稷、契、咎陶是也 。忠臣,龙逢 、比干是也 。良臣使身获美名 ,君受显号,子孙传世,福禄无疆。忠臣身受诛夷,君陷大恶 ,家国并丧 ,空有其名 。”在他的这套理论里  ,臣子之因此成为良臣,是因而受到君主的善待和重用,这说明君主英明睿智,君臣相得益彰 ,因此国祚可以传至万世。而忠臣 ,就像龙逢 、比干,身死名灭 ,是因而君主昏庸 ,这样君臣不睦 ,国家必受灾殃 。

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自己 ,所谓魏征要努力做一个“良臣” ,让李世民成为“明君”。这样的一种倾向与魏徵耿直的性格结合 ,主要就在进谏上体现出来  。虽然魏徵自言不做忠臣,但李世民依然多次以“忠”来褒奖他,如称赞他 “尽心于我 ,献纳忠谠 ,安国利民” 。自从李世民为魏徵定下忠臣的调子  ,此后对魏徵的评价也多沿着这条主线,把魏徵的进谏与忠诚联系在一起 ,例如独孤及赞美他 “爱君忘身近贞”,《旧唐书》称他 “不以逢时改节,不以图位卖忠”  。就这样,曾经事二主的谏臣魏徵不仅成为了良臣 ,也成为了千古忠臣。

二 、山东人也能做宰相

隋唐时期,中国北方存在着严重的东西隔阂,根源在于北周与北齐的对立,隋唐王室俱出自北周,因此往往对山东的北齐故地人士存在偏可见。陈寅恪曾经提出著名的“关陇本位政策”与“关陇集团”说 ,认为北周、隋 、唐三代的政权都控制在一个来自关陇地区 、通过婚姻紧密联系的军事贵族集团手中。

然而,政权由某一个小团体所垄断 ,必然会导致决策的正确性受到影响 ,因此 ,除了集团内的长孙无忌等人之外,李世民还积极招揽山东 、江南等地的各类人才,吸取他们的意可见建议以裨补缺漏。而魏徵就是山东集团的重要代表 。

李世民

魏徵出自山东 ,始终密切关注着山东局势,他在李建成麾下时,就主张李建成讨伐山东地区的刘黑闼 ,一来增加自己的功绩以捍卫太子地位 ,二来结交山东豪杰 ,为自己未来的政治生涯做准备 。李建成听取了魏徵的建议 ,最终得以平定山东 。

正因如此 ,玄武门事变之后,山东地区依然有李建成的势力 ,于是李世民封魏徵为钜鹿县男 ,派遣他去安抚河北 ,并授以便宜行事之权 。魏徵在磁州遇到了押解原李建成麾下李志安 、李思行往长安去的囚车 ,他表示 “今若释遣思行 ,不问其罪 ,则信义所感 ,无远不臻”,赦免 、释放了二人 ,李世民听说之后非常高兴。在魏徵的努力之下,山东地区的形势很快安定下来 ,从而筑牢了“贞观之治”的基础。

魏徵

贞观七年,魏徵为侍中(侍中为正三品,是三省之一门下省的长官 ,门下省有议政决策之权,并负责审查诏令,签署章奏) ,以山东寒士的身份正式成为宰相。除了总领门下事务,李世民还派魏徵处理尚书省积压未决的诉讼案,魏徵虽然不熟悉法律事务,但 “存大体,以情处断”,最后众人 “无不悦服” ,展现出了出色的行政能力。

李世民晚年为立储问题而苦恼 ,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针对储位的明争暗斗成了他的心病。当时李承乾 “不修德业”,而李泰声望日高,为了维护太子,李世民以魏徵为太子太师 ,称 “当今朝臣忠謇 ,无逾魏徵 ,我遣傅皇太子,用绝天下之望”。魏徵当时身体已经很不好了 ,于是推辞 ,李世民则援引汉朝“商山四皓”的典故,并说 “知公疾病 ,可卧护之” 。魏徵并非关陇集团出身 ,也不是太宗旧部 ,却得如此信任倚重。可惜的是 ,魏徵去世后不久,李承乾就因谋反被废,死于黔州 。

李承乾

三、被“遗忘”的文史才能

魏徵以劝谏而名垂青史,他政治上的功绩掩盖了文史上的才华。贞观三年  ,魏徵任秘书监,这是掌管国家藏书与编校的官员,古时帝王好标榜“文治” ,对书籍的整理和编撰往往都寄托着政治深意 。魏徵与虞世南  、褚遂良等人共同编订《群书治要》,博采典籍 ,这乃是一部讲政治戒鉴的煌煌巨著。魏徵因 “丧乱之后,典章纷杂” ,遂奏请校定四部图书 ,数年之间, “秘府图籍 ,粲然毕备”。

此外,魏徵还总领《周书》《梁书》《陈书》《齐书》与《隋书》五部官修正史的编撰 , “多所损益,荐在简正” ,并亲自撰写了《隋书》的序论与《梁书》《陈书》《齐书》的总论。在中国古代官修正史即“二十四史”中,经魏徵总管修撰的就占了五部  ,可可见魏徵不愧于时人对他“良史之材”的称赞。

自南朝齐梁以来 ,宫体诗大盛,文学出现了追求绮靡华丽的风潮。陈叔宝、隋炀帝都是写作宫体诗的好手,因此在唐王朝统一之后,很多人就自然地把他们的文学爱好和政治失败联系起来 ,认为文学音乐都是导致亡国的祸端。

而李世民坚决反对文风决定政治兴衰的论调,魏徵也认为 “乐在人和 ,不在音调”,政之兴废在人心而不在艺术 。魏徵主张革除齐梁以来浮靡淫丽的文风 ,融合江左的清丽之美与河朔的贞刚之气 ,使文学做到 “文质彬彬,尽善尽美”,这显然是一种先进的文学观:既坚持了文学本身的审美属性 ,不使之沦为纯粹的政教工具;又要求文学的思想 、格调健康,符合所谓雅正的标准。唐代的文学革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并没有在太宗朝完成 ,但必须承认的是 ,这样一种“尽善尽美”标准的确立,为之后唐诗艺术的极度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 。

魏徵有作品传世 ,除了一点儿用于国家祭祀的乐章 ,也有抒情言志的诗歌和大量文采斐然的奏章,他的文学创作践行了自己的文学理论 ,可可见其革除齐梁之弊的主观努力。

魏徵的谥号“文贞”是当时是顶级的美谥。古代臣子凡得谥“文”者 ,往往都有极高的文化修养,如韩愈  、欧阳修、司马光等 ,魏徵出色的文史才能由此可可见一斑 ,仅仅不过 ,人们往往过于关注他的谏诤,反而把这一方面遗忘了 。

四、破灭的明君良臣神话 ?

贞观十七年,魏徵去世 。李世民非常悲痛 ,他追赠魏徵司空,亲临恸哭,亲自为他撰写并书写碑文,命令长安百官都要参加魏徵的葬礼  ,并让太子李承乾举哀 ,晋王李治致祭 ,可谓极尽哀荣 。李世民让魏徵陪葬昭陵,亲自登上城楼目送魏徵的灵柩出城,还为此写了一首《望送魏徵葬》 ,诗的结尾说 “无复昔时人 ,芳春谁共遣” 。

唐太宗昭陵

在魏徵去世之后 ,李世民让阎立本绘制功臣图像 ,是为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,魏徵名列第四 。画成之后 ,李世民常去怀旧赋诗。

然而 ,不久之后,李承乾谋反  ,曾被魏徵举荐有宰相之材的侯君集附逆,李世民开头怀疑魏徵在世时结党营私。另外 ,魏徵曾经写下自己的谏辞拿给史官褚遂良看 ,希望他可以记载下自己的言行,这种行为被时人视为显己之贤而扬君之过,李世民得知后更加不满  。于是他下令推倒魏徵的墓碑 ,又取消了自己的爱女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的婚约。至此,昔日“明君良臣”的神话似乎已经破灭 。

晚年的李世民好大喜功 ,日益懈怠,贞观十九年 ,李世民亲征高丽 ,虽然取得胜利却损失惨重。班师之后,李世民想起往日魏徵对自己的谏诤 ,怅然感慨魏徵若在 ,必不使自己有此行。到这时,李世民终于与魏徵和解,他召来魏徵的家人加以赏赐慰劳,派人以少牢祭奠魏徵 ,并且重新立起墓碑。

昔日的模范君臣终于还是有了一个体面的结局。今天,昭陵仍有魏徵之墓 ,乃是所有陪葬墓中离帝陵最近的一座 ,墓碑上是罕可见的蟠桃纹,似有特殊恩宠之意。然而石碑上已无字迹 ,据推测 ,李世民下诏推倒魏徵墓碑时,因而碑上有御笔碑文,很可能要先磨去字迹,后来墓碑被重新树立 ,而这份碑文却无法恢复了。

文史君说

魏徵是贞观名臣,唐太宗本人也高度认可他对于贞观之治的重要贡献 ,他的谏官形象早已超越时代 ,持续影响着后世。在谏诤的光环之下 。魏徵还体现出卓越的文史才能。至于李世民与魏徵之间的君臣关系,尤其是魏徵死后李世民的反复总是令人感慨 :专制君主的喜恶极有力地影响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,另一方面  ,成败功过又往往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,留与后人评说。今天我们予以重新审视时必须承认,这对君臣身上展现出的开放包容 、英雄不问出身的精神气质 ,无疑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。

参照文献

【唐】吴兢 :《贞观政要》,中华书局,2011年。

【后晋】刘昫等 :《旧唐书》 ,中华书局,1975年 。

【北宋】欧阳修、宋祁等:《新唐书》 ,中华书局,1975年 。

陈寅恪: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》 ,上海古籍出版社 ,2020年。

汪篯:《汪篯汉唐史论稿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6年。

罗宗强:《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》,中华书局 ,2018年 。

(作者:浩然文史·扶风)

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 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

本文所用图片,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,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 ,谢谢 !

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,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。 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,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。古今中外,考古文博 ,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(id : haoranwenshi


友情链接
联系我们

地址:大英

电话:0793-986909

传真:0783-987385

邮箱:wanrongxian934@126.com

0.2278

Copyright © 2023 Powered by 糖豆在线观看免费版-百度百科  sitemap